今年,我们迎来抗战胜利80周年。站在这个时间节点回望,烽火岁月里那些不屈的身影从未远去。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,我总在想:当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,该如何承接那些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?
杨靖宇将军的故事,是刻在课本里的震撼。1940年寒冬,他孤身与日军周旋数日,腹中只有未能消化的树皮、草根和棉絮。敌人劝降时,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的将领厉声喝道:“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,还有中国吗?”这句呐喊,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。在零下四十度的山林里,支撑他战斗到最后一刻的,是比钢铁更坚硬的民族气节。
赵尚志的传奇,则写满了“明知不可为而为之”的勇毅。他曾两次被捕入狱,遭受酷刑却始终未吐露一字,率领抗联队伍在白山黑水间辗转,创造过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。战士们说,赵将军的马前从不挂俘虏,因为他总冲在最前面。这种“向死而生”的决绝,让侵略者闻风丧胆,更让后人明白:勇气不是没有恐惧,而是带着恐惧依然前行。
而在敌后战场,那些默默无闻的英雄同样闪耀。成本华,一位24岁的女战士,被俘后面对日军的镜头,嘴角竟带着轻蔑的微笑。她双手交叉抱在胸前,眼神里没有丝毫怯懦,仿佛不是即将赴死的囚徒,而是审视失败者的胜者。后来才知道,她牺牲前曾对战友说:“别为我难过,我们的孩子会记得,妈妈是为了他们打仗的。”
这些英雄故事,曾让我在深夜辗转难眠。他们中,有的比我现在的年纪还小,却已扛起民族存亡的重担;有的本可以过安稳日子,却选择了最危险的道路。他们用生命诠释的,正是抗战精神的内核:爱国情怀、团结力量、不屈意志、牺牲精神。
作为新时代的80后,我们成长在和平年代,没有经历过枪林弹雨,但这些精神基因,早已融入日常的肌理。记得参与江苏省档案工作三星级评定时,4类45条评定内容如重山压顶,三个月内要规范近七十年档案,仅剔除重复件、补全备考表就堆起一人高凭证盒,好几次想打退堂鼓。直到某天在电视上看到左权将军的家书,这位八路军的高级将领在信中对妻子说:“我牺牲了我的一切幸福,为我的事业奋斗。”突然意识到,比起先烈们的牺牲,我们所谓的“困难”,不过是成长的阶梯。他们能在炮火里守住文脉,我们凭什么在空调房里打退堂鼓?最终档案提档升级成功时,我在心里默默敬了先烈一杯——这胜利,也该有他们一份。
如今的我,更懂得在平凡中坚守的意义。在岗位上,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、每一次沟通,因为知道这是在为社会运转添砖加瓦;生活中,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,因为明白这份安稳,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;遇到困难时,会想起杨靖宇嚼过的树皮、赵尚志走过的雪原,告诉自己:再难,也难不过当年。
八十年后的今天,烽火已熄,但英雄的精神仍在指引我们前行。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既是历史的见证者,更该是精神的传承者。不必追求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需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责任,在日常的生活中传递温暖,在关键时刻敢于担当——这,就是对抗战英雄最好的告慰,就是对那段历史最深的铭记。
让我们带着这份精神力量,继续向前。因为我们脚下的土地,是他们曾誓死守护的家园;我们追逐的梦想,是他们曾奋力托举的未来。
(绿化分公司)
撰稿:苏玲
单位负责人:范晓宝
校对:房金鹤
责任编辑:孙小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