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开《中国共产党人的清廉故事》,张凤鸣同志从“为吃饭”到“为主义”的思想转变历程,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共鸣。作为终日与数字打交道的财务工作者,我们习惯于精确计算每一分钱的去向,却很少思考自己人生的“总账”该如何计算。张凤鸣的故事犹如一记警钟,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初心与价值追求——我们究竟是在为生存而“算账”,还是在为信仰而“算人生”?
张凤鸣的早期经历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。初入职场时,财务工作对我而言不过是一份谋生手段,账目平衡、资金安全、报表准确构成了全部的职业内涵。这种“为吃饭”的职业观下,财务工作沦为技术性操作,精神世界日渐贫瘠。张凤鸣在接触进步思想后发生的蜕变启示我们:财务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若不能与崇高理想相结合,就如同失去航向的船只,永远只能在生活的浅滩上徘徊。我开始反思:自己是否也在日复一日的数字堆砌中,遗忘了财务工作背后承载的社会责任?
“为主义”而非“为吃饭”的转变,本质上是从“小我”到“大我”的升华。张凤鸣将个人财务技能奉献给革命事业的抉择,展现了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品格。在当今社会,财务工作者面临着比革命年代更为复杂的诱惑与考验。资本市场运作中的每一个数字背后,都可能牵动着千万投资者的切身利益;政府财政的每一笔支出,都关系着社会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。我们手中的计算器不仅是工具,更是衡量职业操守的天平。张凤鸣的故事教会我:真正的专业精神,不在于技术的高超,而在于将专业技能用于服务人民的坚定立场。
从张凤鸣身上,我看到了一位共产党人如何在财务管理中践行初心使命。他不把管钱视作权力,而是当作责任;不把账本当作私器,而是视为公器。这种清廉自守的职业操守,对今天的财务工作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。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时,我们是否坚持了客观公正?在面临利益诱惑时,我们是否守住了底线原则?张凤鸣用一生证明:财务工作者的价值不在于积累了多少个人财富,而在于守护了多少公共利益。这种价值观的转变,正是从“为吃饭”到“为主义”的关键一跃。
作为新时代的财务人员,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。张凤鸣的故事激励我重新校准职业坐标——不仅要做好单位的“账房先生”,更要当好国家财产的“忠诚卫士”;不仅要精通会计准则,更要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准则。在未来的工作中,我将以张凤鸣为镜,把每一次审计当作对党性的检验,把每一份报表视为对人民的答卷,让清廉之风从账本数字中透出来,让理想信念在资产负债表外闪光。这或许就是一位财务工作者学习党史最深刻的收获:我们计算的不仅是金钱的数字,更是人生的价值;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单位的资产,更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。(朱春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