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时搏手机站·官方版在线 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

桥下的火光:董存瑞精神照亮当代人生的精神坐标

发布时间:2025-09-03 阅读量:

在冀中平原的隆化城郊,一座19米高的花岗岩纪念碑矗立在苔山脚下。这座象征着董存瑞19载青春的丰碑,铭刻着朱德总司令“舍身为国,永垂不朽”的题词。1948年5月25日那个硝烟弥漫的下午:19岁的爆破组长董存瑞,在桥型暗堡前,他毅然决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,右手猛地拉燃导火索,那一刻,火光冲天,敌人的碉堡灰飞烟灭,而他,也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中,点亮了一颗永不熄灭的星辰。它无声地宣告:精神的高度,足以超越血肉所能承受的极限,在至暗时刻铸就不灭的星辰。

1948年隆化战役的攻坚时刻,暴露在开阔地的六连遭遇致命威胁。这座跨旱河的桥型暗堡,多挺机枪织就的火网让冲锋部队寸步难行。前两次爆破失败后,董存瑞左腿负伤仍坚持冲锋,当发现无处安放炸药包时,这个战士做出了惊世之举:用血肉之躯作支架,19秒的导火索燃烧时间,成为永恒的精神定格。这座被炸毁的暗堡遗址,如今仍保留着弹痕累累的桥体。考古学家在桥底发现的炸药包压痕,与郅顺义“他让我卧倒时声音都变了”的回忆相互印证。这些历史细节,让英雄形象超越了教科书插图,成为可触摸的精神实体。

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的担当,应由我辈勇担重任,将岗位视为新时代的战斗阵地,这种传承不是简单的口号叫喊,而是将“舍身炸碉堡”的决绝转化为“攻克技术堡垒”的坚韧,将“为了新中国”的呐喊升华为“实现中国梦”的担当。

拥有百折不挠、坚韧如钢的必胜信念,乃我辈之必需,这穿越烽烟的精神,并未尘封于历史画卷,它早已化为照亮我前路的灼灼炬火。作为一名台北的新青年,在工作上应秉持这样的信念,在原则的防线上不退让,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惧怕,以此精神支撑,维护工作上的尊严与规章的圣洁。在生活的日常征途中,这份精神赋予我坚韧不拔的力量,以抵御风雨,每一次看似力竭的临界点上,再向前多挪一寸,难题前多一分耐心,终使困局如坚冰消融。这精神助我在琐碎中磨砺意志,于压力下锻造不屈。

烽火年代,抗战精神是刺破黑暗的利刃;和平岁月,它已内化为我心中永不熄灭的灯火。这灯火以气节为芯,以担当为油,以坚韧为焰。它照彻我工作的方寸之地,使职责的边界如长城般不可撼动;它温暖生活的寻常角落,赋予我在平凡中砥砺前行的内在力量。

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回望,董存瑞精神,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象征,早已超越特定历史语境,成为激励我们破解时代课题的精神密码。正如资料所示,董存瑞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,仍需我们去弘扬和光大,它不仅是团结和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动力源泉,也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搏击风浪、奋发图强的精神支柱。那场淬炼了整个民族的烽火虽已远去,却也注入当下生命的奔涌血脉,是支撑我们在新的征途中跋山涉水、勇毅前行的永恒脊梁。当这精神融入血脉,我们便成了那烽火在新时代最真切的回响,成了民族魂魄生生不息的鲜活载体。

(美多利)



撰稿:徐芳芳

单位负责人:葛睿

校对:宋思雯

责任编辑:孙小玲